苦指数久矣
指数和情绪,这是分析短线绕不开的两个词。
他俩之间经常相互作用和影响,但他俩的走势却未必同频。
指数好≠情绪好,情绪好≠指数好。
只有在驱动他俩的动量是相同因子时,他俩才会完全同频,即:
情绪不好=指数不好。
但这种情况往往只见于一段明显的有主线有主流的波段行情中,如年初二三月份的人形机器人和deepseek行情,他俩是当时清晰的题材主流,走出一段完美的情绪主升,同时带动指数上涨。
主流强,指数就强,主线弱,指数就弱。
这就是,所谓的干净行情。
你通过A的强弱反馈,能直接得出B的答案,进而用B的答案去应对交易。
显然,现在不是。
现在是典型的多板块高频轮动切换行情,并没有所谓的主流。
哪怕是一个月之前的可控核聚变和现在的稳定币,你都是事后才知道,原来它炒了这么久,各种穿越。
但仔细看板块细分,其实板块只是整体看下来穿越了,但过程中的某个细分跟当时某个小题材一样,仍旧是按照小板块小周期演绎的。
于是,导致现在以题材为主的情绪周期跟指数周期完全不搭,他俩几乎各炒各的。
尤其又在特定指数在特定权重的影响下,尤为显得割裂。
比如,银行板块对上证指数的影响,这两天CPO板块对创业板指数的影响。
同时,现在以量化驱动的涨停板波动赚钱效应几乎都是些小微盘股,这些波动对指数贡献又是微乎其微。
所以,现在只能是:
重题材周期,重情绪周期,轻指数周期。
比如最近这波小周期就是上周一开始的那小段数板周期,到上周四周五分歧预警,再到本周一周二下跌退潮。
昨天数据冰点是退潮后的冰点,冰点只是说明情绪差,但冰点后未必是直接复苏,而可能是混沌。
除非是那种日K级别的二次冰点,或者日K加一个分时级别的双冰点,才能更好的预示着下一步是直接复苏。
否则,次日即便数据上会修复,但几乎都是混沌。
如同今天这样,数据确实修复了,上涨家数3300+,然而主流呢,赚钱效应呢,都是一言难尽。
每当此时,我都会想起好多年前姚明的一个公益广告:
没有买卖,就没有伤害。
咋办?
除了耗着,还能咋办!
最后问一下指数,你能不能跌一下啊,哪怕你跌一下,我都不会如此难过。
哎,苦指数久矣。
第二部分 明日主线题材推演
后面应该是短线退潮混沌后的复苏预期,会着重看一下新东西,最好是低位的,留意看启动啥的。昨晚的应用果然没走出来,看来大家都不想追高了,但感觉逻辑没演绎完,打算盯个一两天,接下来要看可能偏主观的左侧低吸,熬个一两天看结果,要是没有向上就是不及预期失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