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月中下旬再次开启上涨模式?

作者:juecan 时间:2020年07月26日 分类:盘口拆解

8月中下旬再次开启上涨模式?


目前市场处在经济淡季和中报季,向上缺乏催化剂,新时代证券认为,继续开启上涨的时间可能要等8月中下旬。这一次只是技术性调整,空间和时间都不会太久。按照2015年6月以来的规律,类似的波动完成后,后面可能一个季度内都很难有值得参与的行情。

1.盘面

此前的《擒牛社》曾经提出,市场是否牛市,取决于企业盈利和流动性的情况。目前的流动性尚可,经济有复苏迹象,这基本保证市场依然牛市。当时还曾提醒,由于外部环境恶劣,或将导致股市反复震荡。

24日市场大跌,主要由两个诱发因素:一是首轮科创板减持压力释放,《擒牛社》此前多次提示科创板解禁的风险,科创板解禁下跌,有可能带来科技股的下挫。

众多市场人士,把这次下跌的一个原因归为海外摩擦持续发酵。在摩擦加剧后,陆股通大幅流出,确实对股市风险偏好产生了明显影响。

但从目前的港股和美股的跌幅、人民币汇率的变化等指标观察,均没有出现与中美近期事端相关的异常波动。可以说,这次暴跌根本问题在于获利盘太多、产业资本减持、北上资金流出。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做出调整是正常现象,毕竟短期内冲高的幅度有些大。

还有一个问题就是,二季度基金公布的仓位显示,权益基金平均仓位逼近88%。88几乎是一个魔咒,一般基金仓位在这个位置,市场比较容易出现调整。因为基金这个时候,可以加仓的资金有限。

目前的利空(解禁、中美关系)不会改变经济恢复和货币宽松的大环境。在经济开始向好,银行地产这些股市压舱石处在极低估值的情况下,指数的调整空间已经很小了。

海通策略认为,一般政府刺激经济政策出台后,借鉴历史经验政策见效4-10个月,也就是三季度宏微观基本面数据将明显回升。今年三季度到明年2季度,宏微观基本面数据有望都比较靓丽,企业利润同比或均在两位数以上,这将是牛市3浪上涨的窗口期。

当然,目前市场处在经济淡季和中报季,向上缺乏催化剂,新时代证券认为,继续开启上涨的时间可能要等8月中下旬。这一次只是技术性调整,空间和时间都不会太久。按照2015年6月以来的规律,类似的波动完成后,后面可能一个季度内都很难有值得参与的行情。

广发分析师则认为,最重要的观察见底指标仍然是成交量,成交量下降到前期高点的45%左右可能见底,意味着两市成交金额下降到0.75万亿元上下,市场可以企稳

市场现在很多人谈论普涨还是结构牛,其实这种讨论没多大意义。《擒牛社》此前多次提示,我们投资的风格,就是寻找那些高增长低估值的公司。对于股市来说,经济全部大涨,所有的行业都处在上涨期,比如06年那时的经济过热,股市则是普涨。当经济发展到现在,自然是有的行业过剩,有的行业依然高增长,自然就说结构牛。进一步说,目前白酒行业出现牛市,但是整个白酒的消费是下降的,上涨的白酒股,主要是那些头部公司,他们能够利用自己的品牌和渠道,进一步扩大市场。所以我们尽量还是寻找高增长低估值的公司。

2.减持利空

7月23日晚起,已有11家科创板公司发布减持计划公告,按公告日前一日收盘价计算减持规模约99.72亿元,占首批总解禁规模约6.05%(当前首批解禁股规模约1647.35亿元)。

创业板首批28家12个月限售股解禁市值约246.2亿元(按照10年11月1日收盘价),解禁日后一个月内实际减持规模仅仅约12.3亿元,占解禁市值约5.0%。此前多位分析师认为,科创板即使解禁,会跟创业板解禁效果类似,解禁数量有限,对市场影响很小。

但是科创板减持规模大且动力更强(一是创投基金占比较大,约83%;二是科创板PE(TTM)超过100倍,估值高企,创业板当时约70倍左右)。

短期市场减持压力仍存,中信分析师估算全部A股未来3个月潜在减持规模约1140亿元,科创板潜在减持规模930亿元,尽管规模不大,但可能诱发存量获利盘的短期博弈行为。同时,存量基金也存在一定的赎回压力。短期市场流动性仍然处于紧平衡的状态。

但从中长期来看,居民潜在的入市资金规模也相当可观,居民每月的存款转移资金上限可以达到4450~7650亿元。

另一方面,外资将继续超配中国资产,外资对A股的持有还处于初期的阶段,还有很大的潜力,它占总体咱们市值的比例依然是偏低的,未来提升空间是巨大的。由于中国疫情治理迅速有效,《擒牛社》此前提到,中长线看,人民币升值是大概率事件。一般来说,人民币升值,对应的是股市上涨。

3.海外风险

1978年以来,中国经济经历了两次较长时间的高速发展,一次是80年代的改革,另一次则是加入世贸后的全方位开放。贸易战以来面对懂王的一次次打击,上层还是很理性的继续坚持开放,并且进一步扩大开放。

现在的年轻人,没有吃过苦,但是五零后、六零后是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的积极意义,只要长期坚持改革开放,中华民族必将复兴强大。此次争端当中,中方极力克制,采取了完全对等的反制措施,将负面影响控制在有限范围。

中信分析师认为,当前单独的地缘政治/外交事件除了短期情绪上的冲击,并不能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造成实质冲击。美国也不会在大选前采取针对中国的实质性的对抗措施,中美两国高级代表还计划于8月会面,将会评估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落实,并讨论下一步如何做。

不过,三季度外部风险因素预计仍会频繁扰动市场:美股面临多重诱发下跌的导火索,并将影响全球金融市场;同时香港疫情的波动也可能一定程度影响短期港股表现,并扰动A股市场情绪。

-公司解读-

分享一家全球光伏胶膜龙头公司

大家好,我是刀客,由我负责今天上市公司的分享。

公司起步热熔网膜,国产化替代成功成为全球胶膜龙头,继续国产化思路进军新材料领域。公司成立于1994年,热熔网膜起家,打破了外企垄断,是第一个国产化的板块,后进军光伏胶膜领域,国产化做到极致,一举成为全球光伏胶膜龙头,未来继续复制国产化经验,进军新材料领域。公司是国产化替代的成功践行者

公司是胶膜行业的绝对龙头,全球市占率长期保持在50%左右, 2019年出货量7.5亿平方米。同时光伏背板销售也处于行业前列,2019年出货量0.5亿平方米,位于行业第四。

光伏渗透率还有10倍空间。根据 IRENA(国际可再生能源署)预测,到2050年光伏渗透率将达到25%,相比当前渗透率提升10倍,预测到2050年光伏装机量将达到8519GW,而截至2019年底全球光伏累计装机量仅580GW,光伏还有接近 8000GW的装机空间,平均每年装机量约378GW。

公司在感光干膜领域有望“再 造”一个公司。公司感光干膜已经实现了“0到1”的突破,目前正在放量发展的关键期,公司未来在感光干膜上有望复制光伏胶膜的成功路径,最终成长为感光干膜龙头。感光干膜长期空间可达150亿,假设公司取得 50%市场份额,对应75亿元级别收入。感光干膜稳定毛利率可达25%+,按公司平均期间费用率7%分摊,净利率可达18%以上,对应净利润13.5亿元。

券商认为, 预计2020-22年上市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.16亿/16.19亿/20.41亿元,同比增长27.1%/33.1%/26.1%,公司的可比公司2020/21年PE分别39/28倍,考虑到公司全球胶膜寡头地位,20-22年扩产产能翻倍,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;新材料领域继续国产 化替代,未来有望放量,公司研发、管理能力领先行业,应享受较高溢价,给予公司2021年40倍PE,对应目标价84元。(综合天风、新时代证券研报)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