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楼市、理财都不香了,居民23万亿美元储蓄寻找新出路
中国的家庭储蓄,正小心翼翼地重返股市。这背后并非仅仅是投资热情,更是一个严峻的现实:放眼望去,似乎没有其他什么资产值得买了。
自今年4月的低点以来,沪深300指数(CSI 300)已飙升超过25%,这得益于市场对人工智能(AI)的热情以及外部环境的缓和。然而,从银行理财到货币基金,其他各类传统资产却仍深陷于长达数年的低迷之中。
这让一个古老的牛市口号重现江湖:
除了股票,别无选择(TINA, There is no alternative to stocks)。对于全球投资者而言,中国储户将高达23万亿美元的巨额储蓄中的一小部分转移到股市,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前景。多年来持观望态度的外资,如今也显现出回归的迹象。
法国巴黎银行Exane的亚太区股票研究主管William Bratton表示:“(居民)储蓄的压力正在减弱”。他认为,这个巨大的储蓄池,是其公司对中国股市“结构性看好”的原因之一。
高盛集团指出,迄今为止,这轮反弹主要由国内机构和外资流入驱动,散户尚未成为主力军。但中小投资者对于未来的牛市至关重要。摩根大通预测,到2026年底,将有约3500亿美元的额外储蓄流入股市。
那么,除了股市,中国投资者的钱还能投向哪里?它们为何都失去了吸引力?
失宠的资产:钱都去哪儿了?
1. 现金与货币基金:收益缩水
对于中国的储蓄大军来说,现金虽仍为王,但王冠已失去光泽。
据官媒报道,四大国有银行五年期储蓄账户的年化利率约为1.3%,远低于2020年的约2.75%。可以随时支取的活期存款,年利率仅有0.05%。
如上图所示,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同样大幅缩水。管理着约1100亿美元资产的巨型基金“天弘余额宝”,其7日年化收益率已从过去的4%以上一路下滑,在2025年跌至1.1%左右的低位。
2. 债券:吸引力不足
债券市场的表现也没好多少。下图清晰地揭示了债券市场的困境。上方曲线显示,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从数年前的2.5%以上降至约1.8%的历史低位区间。下方柱状图则显示,彭博中国国债指数的月度总回报在2025年多数为负值,意味着投资者今年以来亏钱的月份比赚钱的月份更多。
尽管债券价格下跌会推高收益率,理论上能增加其吸引力,但政府近期恢复对利息征税,这让投资者又多了一个将资金投向别处的理由。即便在近期有所回升后,其收益率在历史上看也并不诱人。十年期国债的基准收益率目前在1.80%左右徘徊,远低于2.58%的五年平均水平。
3. 房地产:风光不再
多年来,房地产一直是中国投资者寻求回报的默认选项,但在经历了长达四年的低迷后,几乎没有迹象表明购房者正在回归。
许多家庭已经拥有不止一套住房,这减少了潜在需求。“房子是用来住的,不是用来炒的”这一反复强调的口号,也给潜在的投机者敲响了警钟。同时,陷入困境的开发商难以完成已售房屋的交付,也严重打击了市场信心。
根据中金公司的研究,房地产在中国家庭财富中的占比,已从2021年的74%下降至约58%。同期,股票和其他高风险金融资产的占比则跃升了6个百分点,达到15%。
下图是高盛最新的研究报告,显示中国二手房的价格走势,下坠趋势继续,结论不必多说。
4. 理财与保险:收益持续下行
银行理财产品曾是备受欢迎的投资工具,但如今风光不再。根据数据追踪机构普益标准(PYStandard)的分析,如下图显示,理财产品的平均年化回报率已从2019-2021年间4%-5%的平台,一路下行。图表右下角的具体数据显示,近期的3个月和6个月平均年化收益率仅为2.73%和2.78%,正式跌破3%。
作为一种流行的投资方式,人寿保险产品也走向了同样的方向。下图以平安保险集团的万能险为例,其年化实际利率从2021年前的4.0%以上,一路下跌至2025年的2.5%左右。
5. 海外投资的“玻璃门”
过去几年,中国投资者也曾尝试投资海外市场,包括寻找渠道投资美国的“科技七巨头”。但资本管制是一个巨大的障碍。本地投资者每年换汇额度不得超过5万美元,而提供海外市场投资渠道的基金本身也受到额度限制。此外,他们还面临着沉重的税收负担,海外投资收益需要缴纳20%的税款。
这意味着,中国投资者正面临一个两难选择:一边是国内众多触手可及但吸引力不大的投资选项,另一边是少数光鲜亮丽但不易购买的海外资产。分析师们猜测,他们最终会选择中间道路——
继续加大对A股的押注。
来源:宏策研究